• 中文
  • |
  • English
  • |
工学院
首页 /首页 /通知消息 /正文

工学院工程研究学术论坛(第658期)

“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列学术报告


报告主题:任务导向性脑—机器人混合康复技术

报告嘉宾:张明明(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邀请人:魏华贤 博士

报告时间:12月8日上午10:00-11:0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639-889-546,会议密码:231208

嘉宾简介

  张明明,IEEE Senior Member,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脑-机器人康复技术实验室PI。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康复机器人及力反馈触觉控制技术、人机物理与神经交互,和基于肌电/脑电信号的智能识别算法等。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TFS、TII、TIE、T-Mech、TASE、TIM、TNSRE、RAL、JBHI、TBME、JNE、J NEUROENG REHABIL、J BIOMECH、ICRA/IROS等国际知名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共计90余篇,被引千余次;已申请海内外专利40余项(授权2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1本。2019年起,担任高水平学术期刊IEEE TASE、IEEE TNSRE、IEEE RA-L、IEEE TMRB编委等。国际学术报告10余次,包括在2021 IEEE RCAR做题为“任务导向性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的Keynote Talk等。近3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等国家级课题。

报告摘要

  2020年《柳叶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1/3的人口将受益于康复。康复机器人贯穿了机器人学、康复医学、神经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电子学等诸多领域。国际社会的巨大需求以及多学科交叉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促使康复机器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热点。在我国,发展康复机器人不仅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的具体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民健康的有力支撑。然而,机器人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康复师不足的现状,但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效果优势尚不明显。2021年底瑞士工程院院士Bradley Nelson教授等在Science Robotics发文指出:从任务导向、人体意图识别、神经信息融合等多个维度来提高康复机器人的临床接受度和有效性。通过文献调研现有康复机器人的局限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机器人对生活任务模拟尚局限于运动学形式;(2)机器人在满足大空间时难以兼顾高精度触觉反馈;(3)人机交互缺乏匹配训练任务的个性化反馈。最优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体系尚未形成,这也严重制约了其接受度和康复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分享面向上肢生活任务和下肢行走任务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以及神经反馈式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的探索性工作和未来展望。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参加!



工学院

2023年12月4日




上一条:工学院工程研究学术论坛(第659期) 下一条:工学院工程研究学术论坛(第657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