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
  • English
  • |
工学院
首页 /首页 /学院介绍 /最新动态 /正文

工学院青年教师风采 | 王海锋

个人简介

王海锋,汕头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于德国波鸿大学计算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德国波鸿大学与马克斯·普朗克国际研究学院(IMPRS)联合培养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偏计算生物力学)。博士后期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结合计算生物力学、动物实验和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及其治疗方案。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7篇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担任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包括《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Neurocomputing》、《Biomech Model Mechanobiol》、《Sci Rep》、《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等,并受邀担任《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等期刊的客座编辑。

亮点工作

亮点工作一:计算模型开发

针对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肌缺血),开发了一个将冠状循环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与心脏力学耦合的闭环计算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示踪粒子估算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滞留时间的方法。该模型可精确预测冠状血管网络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近期,该模型又纳入了氧气输送及心肌耗氧模块。此外,参与开发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模型能够基于实验数据快速、稳健地估算心肌收缩等。在脑动脉瘤研究中,构建了三维流固耦合(FSI)计算模型,首次综合考虑血管组织退化、血管形变及脉动血流的相互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等期刊。

亮点工作计算模型应用

利用计算模型研究冠状静脉逆灌注,揭示了冠状窦缩小器(CSR)治疗心肌缺血的两种工作机制。结合计算模型与动物实验,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处理策略——选择性自体逆灌注(SARP),用于缓解急性心梗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基于计算仿真提出SARP促进代谢废物“冲洗”的假说。此外,通过血流-组织退化耦合模型提出动脉瘤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自我加剧退化机制假说。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期刊。

亮点工作计算模型应用

利用计算模型研究冠状静脉逆灌注,揭示了冠状窦缩小器(CSR)治疗心肌缺血的两种工作机制。结合计算模型与动物实验,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处理策略——选择性自体逆灌注(SARP),用于缓解急性心梗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基于计算仿真提出SARP促进代谢废物“冲洗”的假说。此外,通过血流-组织退化耦合模型提出动脉瘤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自我加剧退化机制假说。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期刊。

代表性成果

计算模型开发方面代表性成果:

[1] Wang, H., Choy, J. S., Kassab, G. S. & Lee, L. C. Computer model coupling hemodynamics and oxygen transport in the coronary capillary network: Pulsatile vs. non-pulsatile analysis.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58, 108486 (2025).

[2] Wang, H., Fan, L., Choy, J. S., Kassab, G. S. & Lee, L. C. Simulation of coronary capillary transit time based on full vascular model of the heart.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43, 107908 (2024).

[3] Wang, H., Uhlmann, K., Vedula, V., Balzani, D. & Varnik, F.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simulation of tissue degrad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intra-aneurysm hemodynamics. Biomech Model Mechanobiol 21, 671–683 (2022).

计算模型应用方面代表性成果:

[1] Wang, H., Fan, L., Choy, J. S., Kassab, G. S. & Lee, L. C. Mechanisms of coronary sinus reducer for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silico study. J Appl Physiol 136, 1157–1169 (2024).

[2] Wang, H., Balzani, D., Vedula, V., Uhlmann, K. & Varnik, F. On the Potential Self-Amplification of Aneurysms Due to Tissue Degradation and Blood Flow Revealed From FSI Simulations. Front Physiol 12, (2021).

图文:工学院

上一条:红色学院 | 工学院土木系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 下一条:金色学院 | 工学院“智享科技”突击队开展老年人“柿柿如意”手工体验活动

关闭